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762|回复: 37

诺奖零的突破!祝贺坛主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人的骄傲!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文名:屠呦呦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30年(庚午年)12月30日

  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主要成就: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中屠呦呦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百分之百的抑制率,2011年9月12日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舆论对此议论纷纷。为什么诺奖会颁给发明青蒿素这项成果?屠呦呦为什么是青蒿素研究的主要贡献人?这项成果是否应该归功于中医呢?此外,为什么屠呦呦能得诺奖,却还不是院士呢?

  为什么诺奖会颁给青蒿素这项成果?


  低温提取实现技术突破,但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

  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表示,屠呦呦的发现人道主义意义更加重大。疟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自古以来死于疟疾的人口远远超过死于战争的人口,为征服疟疾各国科学家都在做艰苦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攻克。我国科学家屠呦呦通过科学手段从天然材料中提取青蒿素,在攻克疟疾方面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姜韬解释说,青蒿素用水提取的话,活性低溶解性差,屠呦呦的重大突破在于用乙醚在低温下提取青蒿素,既保持了活性,又极大提高了纯度,技术意义很大。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革新,就得不到高纯度的青蒿素,药物也就达不到疗效。

  科学发展首先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最为宝贵,理论突破意味着我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更高认识,所以很多科学家更希望自己在理论上获得更高的成就和认可。物理学奖理论上的突破多一些,比如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和丁肇中。此外技术性诺奖占诺奖比例也相当多,如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尼尔斯·杰尼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多检测手段甚至治疗疾病机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凯利·穆利斯发明PCR技术;以及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合作研发了快速为DNA定序,极大推动了人类对基因和蛋白质的认识。

  屠呦呦获得诺奖是由于技术出现突破而获得了一种新药,其研究也并不是普遍性的技术。当年青蒿素制备出来后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杀伤作用,但是具体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根据这个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药物,当时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屠呦呦获得的是技术性诺奖。

  人道主义意义堪比发现青霉素

  尽管历史上技术性诺奖并不鲜见,人道主义意义重大的恐怕还真没有。姜韬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对人类发展或者解决人类痛苦有巨大贡献是极光荣的事情。尽管对屠呦呦的发现尽管在理论上没有直接的大推动或者提高,但对人类的贡献堪比发现青霉素,区别是发现细节上有所不同。弗莱明通过实验观察到青霉附近的细菌都被抑制了,然后进一步深究,工作相当完整。而且弗莱明开创了人类对于自然微生物的认识--原来自然界微生物间的竞争可以为人类借鉴,这为利用微生物之间制约找到对人类有益的药物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开创了一个领域,事实上,此后很多抗微生物的药物源源不断的发现了,人类不再惧怕微生物类的疾病。屠呦呦的发现比较个案一些,借鉴了古书,逐渐深究,进而对于治疗疟疾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未来是否会推动其他领域的研究,还需拭目以待。

  青蒿素研究为啥主要贡献人是屠呦呦?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使用常规化学方法人工合成青蒿素
  中国启动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严重影响到战争形势。然而,当时的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为了研究出抗疟特效药,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意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众多老科学家、研究人员已经被“斗倒”。 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中药所”)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参与这项任务的小组组长,时年39岁。

  期初,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够好而放弃。1970年初,屠呦呦因另有任务研究工作中断,其组员余亚纲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派来协助中药所工作的顾国明一起查阅整理文献,以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并筛选出重点药物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焦岫卿做鼠疟筛选。

  据顾国明回忆,青蒿出现过60%?80%的抑制率,而根据焦岫卿的回忆,青蒿素当时对鼠疟的抑制率达90%以上。1970年后期,顾国明调回原单位,余亚纲因其他任务调离523小组,于是中药所的“523任务”处于停滞状态。

  屠呦呦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方法

  1971年6月,全国“523领导小组”由原来的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6个部门改为由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一院领导。

  在卫生部领导的敦促下,中药所重新组织力量进行筛选。屠呦呦仍担任组长,并与钟裕蓉等其他组员继续提取了120余种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筛选,未获满意结果。

  屠呦呦提出复筛曾经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青蒿,后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最终在1971年10月4日得到对鼠疟具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组里的其他成员倪慕云、钟裕蓉以及助手崔淑莲在所里进行有效单体的分离,11月8日,分离得到三种结晶,即青蒿素Ⅱ。但很可惜的是,中药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开展的临床试用效果很不理想。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的青蒿素提取工作一直进展不顺,也未能再提取出青蒿素开展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但与此同时,参加过南京会议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人借鉴经验,应用乙醚及酒精,于1973年11提取出7种结晶,其中第5号结晶因抗疟有效命名为“黄花蒿素”。而在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并暂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后改称为“黄蒿素”。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黄蒿素在临床验证中显示对恶性疟有极佳的疗效。

  可以说,在数十个单位数百余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后来又在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下开发成功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复方等大量有效的一线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当年科研设施落后、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的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应为屠呦呦 

  需要指出的是,“523项目”由中国政府主持,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其中的37家参与单位之一,屠呦呦是其下属中药研究所任命的参与该项工作的小组组长,最初的小组成员只有2?3人。

  正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作战,是全国数家单位共同努力开发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谁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纯化后,屠呦呦并没有发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结晶临床试验结果也很差。据此,云南与山东两个小组认为,是他们首先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而他们获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独立想出来的。

  对此,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调查文章,详细梳理了“523项目”的过程和细节。该文认为,该项目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但由于“523项目”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是不允许向外公布的。在“文革”时期,发表科学论文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但课题的研究信息与进展还是以报告的形式在研究人员的内部会议上进行了自由的交流。

  该调查研究证实,1969年1月后,屠呦呦被作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了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长期研究青蒿素的历史,曾撰文详细推介屠呦呦及该项工作。饶毅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此外,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因此,青蒿素的发现应主要归功于屠呦呦。

  85岁高龄的屠呦呦早已淡出公众的视野,北京科技报联系了其原供职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药所询问并转达了屠呦呦的意见,“屠老师对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但如今她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要求。

  毫无疑问,青蒿素的发现及功劳争议,是中国特殊的科研条件和体制下出现的案例。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认可。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青蒿素研发做出了贡献的其他科学研究者。

  青蒿素研究的功劳属于中医吗?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那么,青蒿素跟中医青蒿素、跟中医的古方关系是否紧密呢?

  有机化学有一门学科叫天然产物化学,也就是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制备,目标是从天然产物中获取对人类可能有用的特别是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屠呦呦用的是有机化学的方法,并不是传统中医。提取青蒿素必须用有机溶剂乙醚低温萃取,是传统医学里没有的技术。恰恰相反,如果利用传统中药来煮的话,药物活性就全部破坏掉了。从古书里得到一些启发,用现代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获取天然物质,不能说是中医。西方医学和东方传统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基于有效成分的不论是合成还是提取都是现代医学的基本方法,而传统中医基于阴阳五行冷热湿寒概念。

  中药研究所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和本草开始,同时收集地方药志,这样涵括了历代医术、地方文献和民间秘方,同时找老中医,汇总了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里面有640多种草药,其中包括青蒿,另外那些声称有抗疟能耐的药物也都没有拉下,可以说是一次中医抗疟方剂药物的大总结。但是,重点筛选还是没有成功,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还不如胡椒有效。

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官方说法则是,首先因为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作用很弱,中医则用的是青蒿。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最后屠呦呦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发现是这样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意识到一直用高温提取,很可能破坏了有效成分,因此改用乙醚提取,于1972年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

  方舟子也曾撰文表示,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不过屠呦呦“在中药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的传奇经历,相信会对传统中药的研究形成一波较大的推动。

  为什么屠呦呦不是院士?

  十几年前的教科书上,青蒿素就被称为中国最接近诺奖的科学成就。而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媒体更是把屠称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现在,媒体在提到屠呦呦时都说她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但在学术圈内,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青蒿素发现的代表人物仍有很大争议。

  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文章则这样写到:

  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屠呦呦无法当选院士,或许是因为有反对者,青蒿素研究主要归功于集体功劳,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分析称,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争议,在评选院士过程中,屠呦呦在学术同行中声誉不高屡被举报。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目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都要经过候选人公示,接受投诉,投票等环节。最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到,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即为有效,本学部院士不少于4位。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被提名次数仅限1次。

  根据新规,现在84岁的屠呦呦很可能难以当选院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0-7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yangke 于 2015-10-6 19:50 编辑

转帖



《诗经》才是屠呦呦获诺奖真正的预言帝: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发表时间:2015-10-06 10:55:43
58 字号:A-AA+
关键字: 屠呦呦诺贝尔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奖第一位获诺奖的中国人获诺奖中国人中国人获诺贝尔奖中国人获诺奖中医中药
屠呦呦凭借药品青蒿素的研究,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这一消息让全中国的媒体都轰动了。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她获奖后,浙江本地媒体显得要更为激动一些。近日,杭州媒体《都市快报》揭开了屠呦呦平生中的一些轶事。“呦呦”这个名字朗朗上口,引发了不少读者的疑问,这名字到底语出何处?原来,屠呦呦出生于世家,长辈在取名的时候更是引用了《诗经·小雅》中的篇目。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屠呦呦这次获奖似乎冥冥中有定数,而《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一篇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障碍,似乎早已“预言”了如今的一切。
不信?
且听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曾获医学界重磅的拉斯克奖
以下为报道全文:
昨天(5日),85岁的宁波老太太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另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585万元人民币),屠呦呦将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位科学家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昨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家里的独生女 老家在开明街

屠呦呦(资料图)
屠呦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人。她是我们浙江宁波人,让我们感到特别骄傲!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在宁波出生,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宝贝她。屠呦呦的名字是父亲取的,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她的老家在宁波海曙区的开明街26号,是民国初期的优秀建筑。
这套房子是她外公的。外公姚庆三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金融事业,贡献良多。
在宁波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读高中
1948年春至1950年春,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一高二。
昨天,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尽管是6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学校资料库里还保留着屠呦呦当年的成绩单。因为效实历来考试都比较难,所以她的分数看起来并不是很高。

屠呦呦中学时期的成绩单
1950年,由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些班级的合并调整,屠呦呦转学到了宁波中学。
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初中时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陈效中说,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同学翁鄮康校友说,当时他们一同在宁波中学读高三,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话,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熟悉,只是觉得她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读书很认真。
“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在同学当中,也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不像我们班上另外一个女生,演了一场白毛女,就很有名了。她属于默默无闻型。”翁老回忆说。
屠妈妈常做腌香螺托人给她捎去
1951年,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还比较冷门。
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这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陈效中说,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了,然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陈效中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屠呦呦现在多数时间都在北京。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屠呦呦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
屠呦呦是一个很恋旧的人。她曾托陈效中拍下老屋的照片寄到北京。陈效中搬回宁波东钱湖畔居住后,屠呦呦还给他写过信。
2012年,效实中学百年华诞前夕,屠呦呦曾以《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专赠母校。她在北京还经常参加效实校友会的活动。
她家务事不灵光 基本都由先生做
陈效中还记得屠呦呦生活中的几件趣事。
他说,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
“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屠呦呦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
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陈效中说,屠呦呦是个执着的人。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屠呦呦(资料图)
快报曾预言她“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
接到相关的研究项目时,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了很多。后来关于青蒿素究竟是谁发明的,引起过一番争议。对此,屠呦呦曾向陈效中表示,她有过不开心的日子。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让她赢得了世界级的荣誉。快报当时也做了相关报道,预言她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
昨天,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屠呦呦获诺奖 火了《诗经》中的一首诗 会不会火了葛岭?
《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叫《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写宴会的名篇。唐代起,科举庆宴就叫做“鹿鸣宴”,喝酒,唱这首诗。
屠呦呦的名字,出于这首诗。她获奖之后,网友纷纷引用此诗,点32个ZAN,“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了。
诗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奖,真是太巧的巧合。
浙大教授蔡天新昨晚发微博说:“博友留言,当年屠奶奶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非传统中药水煎。于是改用乙醚提取,果然药疗效非凡。可见此番诺奖,1600年前葛洪有功。明天,攀缘葛岭游人会否增多?”
都市快报记者 林碧波
发表于 2015-10-7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yangke 于 2015-10-6 22:42 编辑

中医,魁宝!本草纲目(有传本草纲目,达尔文进化论前身、蓝本),魁宝!
发表于 2015-10-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的成果获得此番诺奖,1600年前葛洪有功,

而我的哥猜证明,孪生素数的证明都是受易经中的阴阳学(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启发,楼主您欣赏到了吗,您立达功的时机到了,抓住吧。
发表于 2015-10-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笑谈奖金怎么用: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2015年10月07日 02:30 新京报  1.4万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昨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5日晚间,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接受专访称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表示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 纵深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 每天一身酒精味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微博]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据新华社
发表于 2015-10-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5日晚间,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纵深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 每天一身酒精味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据新华社

编辑:SN155
发表于 2015-10-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 是否得奖无所谓
2015年10月07日09:24 中国青年报 2,200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动播放 诺委会主席对屠呦呦获奖采访
诺委会主席对屠呦呦获奖采访play
诺委会主席对屠呦呦获奖采访
屠呦呦央视发表获奖感言play
屠呦呦央视发表获奖感言
央视评屠呦呦获诺奖play
央视评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发表获诺奖感言play
屠呦呦发表获诺奖感言
屠呦呦在家中受访屠呦呦在家中受访
屠呦呦在家中受访屠呦呦在家中受访
屠呦呦在家中受访屠呦呦在家中受访
  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之近过。

  从早上开始,遍地都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屠呦呦的老伴儿李廷钊打开门时,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世界瞩目的老太太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老人卷着裤腿、穿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在老伴儿提醒下,才想起扣上上面的几粒扣子。

  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宽敞的大厅里灯火通明,茶几前摆了一排花篮,阳台上是另一排。晚上六点多,忙了一天“接待”的老两口晚饭还没吃。

  “我得跟你吐吐苦水。”这个看起来远比实际年轻的诺奖得主眯起眼、抿着嘴笑起来,“现在弄得满世界都是屠呦呦了。”而对于诺贝尔奖,老人只用“国外尊重中国的原创发明”一语带过。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里,平静地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老两口的普通话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老伴儿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提起屠呦呦“以身试药”,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呢?”

  “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着,“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时针指向七点整,一直在房间里忙活的李廷钊终于坐了下来,调大了电视音量。新闻联播第二条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消息,满头白发的李廷钊重复着播音员的话:“‘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听到没有,全面提升。”

  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去里屋找了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

  “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老伴儿急了。“书在哪?”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老伴儿喊着离开电视,踢踢踏踏小跑着去找书。

  除了找书,老伴儿还要帮耳朵不大好的屠呦呦接电话,“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说对不起。

  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平和的目光透过和几十年前一样的链条眼镜片,老人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是很难控制。我只好呼吁大家来重视。”

  而对于药带来的诺奖,屠呦呦只知道领奖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

  文/ 陈墨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文章关键词: 屠呦呦 诺贝尔奖 我要反馈保存网页
分享
2,200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相关阅读
屠呦呦回应获奖:是中国全体科学家荣誉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苗 晚上8点18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近3小时后,记者第四次拨打了屠呦呦家的电话。 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转接的提示音,让我一度以为...[详细]
10月5日 22:02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专访屠呦呦评论(6098)|分享
屠呦呦央视发获奖感言: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屠呦呦央视发获奖感言: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作为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个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详细]
10月6日 12:19屠呦呦受访央视评论(564)|分享
屠呦呦: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详细]
10月6日 12:42科学家诺奖评论(15)|分享
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详细]
10月6日 02:19屠呦呦诺贝尔奖青蒿素评论(25720)|分享
揭秘屠呦呦美国推荐人:2010年起年年推荐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5日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详细]
10月6日 12:19诺贝尔奖屠呦呦评论(223)|分享

发表于 2015-10-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旧居目前市价约1.5亿(图)
2015年10月07日04:36 中国青年网 1.1万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动播放 屠呦呦获奖采访
屠呦呦获奖采访play
屠呦呦获奖采访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play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
央视评屠呦呦获诺奖play
央视评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发表获诺奖感言play
屠呦呦发表获诺奖感言
姚宅是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记者 唐严 摄姚宅是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记者 唐严 摄
  记者 张颖

  这两天,因为屠呦呦,海曙区的开明街26号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在此停留。

  这座老宅,建于民国初年,沿着开明街而立,已然是街旁仅存的传统建筑。其主人,是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经济学家。同时,这儿也是他外甥女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如今,老宅已被纳入莲桥第区块保护。

  昨日午后,轻风微雨中,斑驳的石板路又带着我们走入曾经的老城岁月。

  一道木门,隔开城市兴盛与沧桑

  虽说是在假期,整个莲桥第区块仍显清静。开明街26号的木板门,对着街紧闭着,静止的门环也示意着“生人勿入”。不少游人,选择在门前驻足,拍照留影。

  几番努力征得同意后,记者在一名保安的带领下进入了老宅。

  因改建修缮,需从塔前街的小门进入姚宅。一推门,属于老宅的尘封气味扑面而来,隔开了身后的城市繁华。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踏过空荡荡的大厅,可见一个不宽敞却温馨的小院子。一株高大的乔木用繁茂的枝叶掩起了正楼的面貌。初秋时节,落叶悄然铺满院子。

  正楼的门掩得有些紧,似是很久没人来开启过。屋里一片漆黑,需借助手电光源才能踏过两侧对称的两个隔间。随着左侧的楼梯向上,亮光透过二层的玻璃窗越发明亮。

  二楼的隔断,清晰可见。三间相同的错开空间,配着两道推向阳台的门廊。侧头仰望,马头山墙蔚然而立,诉说着老宅主人昔日的辉煌与今朝的沧桑。

  五年时间,残旧不堪到完整修缮

  “这两天,好多人都来问,能不能进宅子看看。”保安说,老宅是被莲桥第区域保护起来的,日常不对外开放。

  莲桥第,是构成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也是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宁波历史街区之一。

  光绪年间的《鄞县志》记载,莲桥街地块为三角地横街之一,是宋元明清宁波人的活动中心。不少大户人家都选择在此砌起白墙黛瓦。

  姚宅,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户。不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也是经过5年时间修缮而得的。

  “2010年,刚接手姚宅时,残旧不堪。经过5年的修缮,已恢复到七八成建成时的模样。”一名莲桥第区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修缮,已是对古宅建筑的最大保护。为了维持建筑的面貌,就谢绝游人参观。

  与旧时的资料照片对比,老宅将原本木建筑的厨房用青砖重砌,增添了些许中西合璧韵味,也使老宅在古朴的同时符合了当代建筑的意境。

  市价约1.5亿元,尚不是文保单位

  对于成长地,屠呦呦有着一片深情。

  昨天上午,微信公众号“海曙发布”提到,“海曙区区长吴胜武也为宁波能走出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在学习她追求科学强国、造福人类精神的同时,海曙将进一步保护好她的旧居”。

  记者昨天在现场发现,莲桥地区块内,目前有2个文保单位和5个文保点,但并不包括姚宅在内。

  目前,划入莲桥第区块的姚宅产权归宁波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根据历史建筑申请文保单位的程序,需征得房屋产权所有人的同意才能顺利地进行申保流程。

  就此问题,记者致电了宁房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方称不在国内,暂无法回复。

  据了解,莲桥第区块内建筑按面积销售,最低3000万元起售。姚宅则为莲桥第地产项目下第二大宅,按照售价折算,姚宅内三栋楼面积共2200平方米,市价约1.5亿元。

  来源:宁波晚报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文章关键词: 屠呦呦 屠呦呦旧居 诺贝尔医学奖 我要反馈保存网页
分享
1.1万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相关阅读
上海1幢民国老宅将拆除 文保部门:不属保护建筑
晨报记者 叶松丽 佟继萍 虹口区一动迁基地内发现一幢民国时期老宅。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砖雕门楼保存完好。昨天,这幢老建筑在网上引起关注...[详细]
2015年 9月10日 02:00建筑历史老宅评论(255)|分享
市民带孩子到屠呦呦故居拍照留念:希望沾沾喜气
原标题:探访屠呦呦旧居:民众争相拍照 倍感自豪 “特地绕道经过这里,看看我们宁波人的骄傲,”10月6日一早,停好自行车,今年60余岁的张大爷掏出手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屠呦...[详细]
10月6日 18:44屠呦呦评论(33)|分享
屠呦呦获诺奖后告知亲戚:不要宣传
屠呦呦一位在宁波的亲戚在微信中写道:“今天得悉获奖的消息,全家都为她高兴!她却很低调地说:不要宣传。衷心祝福她!她是我们家的骄傲!也是 宁波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详细]
10月6日 06:46屠呦呦诺贝尔奖评论(41016)|分享
屠呦呦获诺奖,这个人的推荐功不可没
相信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在17:30之后,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爆了。《诗经》里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孔子说,读《诗经》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没有想到...[详细]
10月6日 00:03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饶毅评论(818)|分享
李克强致信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诺奖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详细]
10月5日 23:55李克强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评论(14381)|分享

【新青年】“男护士总有出头之日”

情侣照片里的温馨回忆

【记忆】国庆热门景点100年前什么样?

【看见】管控前的私家专车司机
聚焦
应用中心新浪公益新浪游戏互动活动热点推荐
精致女人秘诀:美人相机汇聚热文精华:微博头条不一样的课表:课程格子延长电池寿命:点心省电建造豪游艇:快来造船吧一个人狩猎:狙击手猎鹿同敌人战斗:萌军飞行队兵器大对决:CS反恐精英生活因您而变:招商银行尽情吃喝玩乐:大众点评惊艳的来去电:七彩来显高逼格超低价:美团团购去单挑魔王:蛋蛋的忧伤成为大英雄:星猫突击队知音联盟:权力者的游戏魔幻旅:小小魔兽大战争
·城市热点节庆活动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发表于 2015-10-8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lusishun 发表于 2015-10-7 01:09
》》屠呦呦的成果获得此番诺奖,1600年前葛洪有功,

而我的哥猜证明,孪生素数的证明都是受易经中的阴阳 ...

中国的古典哲学中有更多的宝贝,我很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1 20: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