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5|回复: 0

从出版徐利治先生文集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8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出版徐利治先生文集说起……

作者 | 于建辉

人物介绍 |PROFILE
徐利治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亲耳聆听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三位著名数学家的教诲。率先提出“数学方法论”的概念,是数学方法论研究的奠基人。在数学领域成就卓著,其中三个最大的成就:高维渐近积分定理、Gould-Hsu反演公式、大范围收敛迭代法。96岁时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对于这样一位走过了漫长治学道路与教育生涯的老先生,我们一直致力于整理其学术著作与思想成果。这些思想超越时间,历久弥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徐利治先生96岁时的一段采访视频

01.  未雨绸缪,坚持不懈

徐先生与我社颇有渊源,曾担任我社首任总编辑,但我们与徐先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在2007年。当时,徐先生已87岁,回到了人生最后一个工作站——大连理工大学。我们主动找到徐先生,提出要重新整理徐先生已经出版图书的想法。徐先生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时,本着贡献晚年余热的心愿,乐于同我们合作。就这样,我们怀着对徐先生孜孜不倦、春风化雨品格的敬意,整理出版了《微积分大意》《数学方法论十二讲》《数学分析的方法及例题选讲——分析学的思想、方法与技巧》《徐利治谈数学哲学》《徐利治谈数学方法论》《徐利治谈治学方法与数学教育》等著作。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具有“高级科普性质”,希望对年轻的数学科学工作者提供启示、帮助与参考。

同年,在徐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于数学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组织出版了“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共两辑,20种图书),并请徐先生担任第一辑的主编,请丁石孙先生担任第二辑的主编。这套丛书出版后,经几次重印,在读者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2016年,我们又推出了“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珍藏版),并获评科技部颁发的“2016年优秀科普作品奖”。


“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
(第一辑,12种)


“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
(第二辑,8种)

2018年,我们将徐先生著作中那些最通俗易懂、阐述数学科学文化理念的文章加以整理,汇聚成4卷论述数学思想、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的著作,集结成“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第三辑)·徐利治数学科学选讲”:《数学方法论》《数学哲学》《治学方法与数学教育》《论无限——无限的数学与哲学》。


“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
(第三辑,4种)

在徐先生的主导和影响下,我们的数学图书板块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已出版的书系有:“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数学家思想文库”“走向数学丛书”“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经典译丛”“科学素养大家谈”等。现在,我们的数学板块依然在不断扩充,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希望出版更多好书,以飨读者。诚挚欢迎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数学工作者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02.  持续跟进,水到渠成

2009年,在徐先生90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的相关老师共同策划,整理徐先生1944—200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徐利治数学作品集——第Ⅰ卷:分析与计算》《徐利治数学作品集——第Ⅱ卷:组合与计算》。

在那之后,徐先生又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我们继续进行跟踪和整理。虽然徐先生已年逾九旬,但依然才思敏捷,神采奕奕,还为自己制订了三年计划、五年计划。96岁那年,徐先生还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基础性研究论文。徐先生生前亲自梳理了这些论文,将其进行归类,并编写了前言和目录。我们也认真地进行了编辑,准备择机出版。



徐利治先生98岁时书写的前言和目录

我们原计划将徐先生2010年以后发表的文章作为《徐利治数学作品集》的第三卷,单独出版。后来经反复论证,考虑到之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已无库存,而且,这些论文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于是决定将第一、二卷的内容与计划出版的第三卷形成一部合辑——《徐利治数学作品集》。全书分成三部分:分析与计算、组合分析与计算、分析与计算方法,精选了徐利治先生发表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英文论文113篇,对徐先生的重要数学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徐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分析学、计算数学和组合数学等,他在计算数学领域的成就目前还无人能超越。



我们特意搜集了徐先生的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对所选文章进行扫描以及修复处理,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些文献的原始面貌,使其更具史料和珍藏价值。在封面和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做了不少功课:从护封的颜色搭配到内文的书眉图案,使其相互呼应,既体现了学术价值,又兼顾视觉感受。前勒口的作者简介、后勒口的内容简介,我们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在印刷工艺上,采用了精装印刷形式,护封、封面、环衬和内文用纸,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对于最能作为徐先生一生写照的那句格言,我们采用徐先生的亲笔题字,将其放于封底:(感谢无锡的徐沥泉老师、成都的谢祥先生在找寻徐先生亲笔题字过程中为我们提供的真诚帮助。)

数学使人快乐,
数学使人健康,
数学使人长寿。


谨以此书纪念徐利治先生百年诞辰!
(注:此书为英文版)

03.  抚今追昔,怀念先生

从2007年与徐先生合作开始,我们一直与徐先生保持着联系。每次徐先生来大连,或者我们去北京,都会去拜访徐先生。听徐先生讲最近在研究哪些有趣的问题,接下来还会写哪方面的文章,也会时常回忆往事。每当讲起这些话题,徐先生都是兴致盎然,当谈及一些久远的事情时,徐先生也会闭上眼睛,似乎陷入回忆,又好像在沉思,极其专注,同时依然清晰地讲述。

近几年,我们每年年初都会去北京参加图书订货会,会后去拜访徐先生也成为一种习惯。2019年,因为手边工作太忙,未能成行。1月底,我们突然得知,一向身体硬朗的徐先生被送往医院,正在ICU抢救,于是急忙放下手边工作,到北京探望。这次是在医院见到徐先生的,当时他已脱离危险,回到病房。见到徐先生时,他刚醒来,依然有说有笑,讲起这次发病、住院的经历,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为了不打扰徐先生休息,我们未停留太久,但我清晰地记得分别的那一瞬间,徐先生微笑地向我们挥手,叮嘱我们下次下来。而我们对徐先生的记忆也就定格在了那个永恒的瞬间。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们多次同徐先生的家属联系,询问先生的病情,得知徐先生又住了两次院。3月11日中午时分,我们接到徐先生家属的电话,告诉我们徐先生于当日上午安然离世。得知这一消息,我们十分悲痛,即刻飞往北京,与徐先生做最后的告别。

十年相识,百岁老人,曾经千里迢迢,祈愿万事如意。然天不遂人愿,生命终究还是回归了自然,把我们的思念定格在永恒的瞬间。先生千古!

附:徐利治先生简介

徐利治(1920.9—2019.3)

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江苏省沙洲县(今张家港市)人

1941—1945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49—1950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访问。

1951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兼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兼理学院名誉院长。

曾受聘为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顾问、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组合数学研究会首任理事长。

1992年从大连理工大学离休后继续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数学研究与评论》(现《数学研究及应用》)主编、荣誉主编。曾受聘为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客座教授(1993)、美国内华达大学研究教授 (1996—1997)、菲律宾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兼顾问 (1997—1998)。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学、计算数学和组合数学等。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多次受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西点军校、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和机构做学术演讲。

率先在国内举办数学方法论研讨班,并出版专著《数学方法论选讲》(1983)。该书被多所高校选作数学教育与方法论课程教学参考书,在培养数学师资和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加拿大国际科学交流奖 (1993)。主编的《现代数学手册》(五卷本)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1998)。发表17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10余部数学与数学方法论专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4-27 01:02 , Processed in 0.0605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