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3|回复: 2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热的思索(四)——学历与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热的思索(四)
                                                 ——学历与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
                                赵    光    斗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    工程师   (150001)
    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热的思索(三)》副标题——“圈子与科学发展的模式”一文中,我们曾指出博士所说的圈子并不存在。一些人所维护的圈子只不过是解析数论曾存在的影响。
    本文打算除了对3月20日东方时空通过时空连线连接的另一位嘉宾,数学院领导李教授所提出的“只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才有资格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外,对几十年也不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及中国科学院数学院究竟有无责任审查业余爱好者的论文等观点提出异议。
    嘉宾的以上观点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对新设想抗拒心理的表现形式,本文引述《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做最后陈述。
                                           一、关于学历
    通常意义下的学历,是指学习的经历,曾在那些学校肄业或毕业。一般是指有计划、按步骤完成规定课程所获得的知识程度。最高学历是根据专业水平授予的硕士或博士等学位。
    学历仅能反映按系统获得已知知识多少的一种评价。不是、也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强弱,及检验对未知理论探索能力的标准。
    举例说明:“爱因斯坦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被教师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学生。1900年8月,爱因斯坦从联邦工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三个同学全部留校当了助教,惟独他‘被一切人所遗弃,一筹莫展地面对人生’,成为失业者。
    作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巨匠之一,爱因斯坦的际遇竟这样坎坷,恐怕会叫人惊讶,然而我们很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1]
    “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此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的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尼科尔甚至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积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2]
    此处还要申明的是,在世界科学史上低学历的人作出伟大发明和发现的人很多:
爱因斯坦创造相对论时,不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是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一名三级技师;“爱迪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的书。”[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是一个学徒工;博士先生所提到的拉马努詹也仅仅受过初等教育;伽罗华创立群论时年仅十七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中学学生;“华罗庚连硕士、学士都不是。他在户口簿上的文化程度一栏里,总是写上‘初中毕业’四个字。”[4]
    仅用学历和学术专业水平作为对未知理论探索的衡量标准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    关于几十年……
    陈景润教授对解析数论所做的贡献,及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数学家有时也犯逻辑错误。作为一个不够格的学生,这里指出、陈景润教授于1978年所写初等数论一书的序言中,有一句话在时间上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关于包括该书在内的,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定理的不完善性,我们将另文再述。)即:
    “我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关于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等世界著名难题是不可能只用初等数论方法而得到证明的。”[5]
    那么几十年以后就可以“只用初等数论而得到证明”了吗?为什么?
    陈景润教授是解析数论专家,在解析数论中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站在解析数论的角度提出意见即便不正确,但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理解的。不知李教授用什么角度观察,认为几十年哥德巴赫猜想也不能得到证明的。根据是什么?
    王元教授站在解析数论的高度,指出要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思想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应该提倡的是思维的多元化、论证的多样性。不知李教授站在什么高度得到哥德巴赫猜想几十年也不能得到解决的结论。依据又是什么?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无人证明,又不受理宣布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那么几十年、一百年以后哥德巴赫猜想肯定也不会被证明。
                                    三、关于有无责任问题
    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热的思索(一)》副标题——“骑自行车上不了月球的诌议”一文中曾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条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在数学方面的最高权利机构,中国科学院数学院是有责任和义务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探索的人,给以鼓励和帮助。
    3月20日时空连线的嘉宾曾透露全国约有一百多人从事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总共才有一百多人在业余时间,从事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不能算多,也算不上全民证明热。比起各类球迷、追星族、搓麻等活动的人数少得多。
    本来从事对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件好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件有益的活动,应该大力提倡发扬,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但得不到支持和帮助,而且一些人对待他们象对待得了瘟疫的病人一样,实在让人感到震惊。具嘉宾透露一些人已经倾家荡产,而我们的数学界的某些人连一点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也确实让人感到悲哀。

                                     四、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
    3月20日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栏目连接到的嘉宾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对新设想抗拒心理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引述《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本文对这一小节的陈述。
   “对于来自外部的新设想,我们大家都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倾向,正如对标新立异的举止衣着存在着抗拒心理一样。也许其根源是过去称之为集群本能的一种先天性冲动。这种所谓的本能驱使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因循守旧,反对集群中其他成员踰规越距,背离当时的行为和思想。另一方面,这种本能给予信者众多观念以真实的假象,不管这种信念是否有确凿的事实为依据。人们通常把本能的行为合理化,但这种‘理由’只是补证的,是头脑中设想出来为自己看法辩护的。”[6]
    李教授等一群人的行为,只不过是“集群本能的一种先天性冲动。”所谓的“骑自行车上不了月球”;“用锯子、刨子去造宇宙飞船”等论点,都只能算做是这种理由的补证,“是头脑中设想出来为自己看法辩护的”,我们已经在相关文中阐明这里不在赘述。
    “当成年人开始觉察到某种新东西的时候,往往不是起而攻之,便是设法逃避。这就是所谓的‘攻击——逃避’反应。所谓攻击包括嘲笑之类的缓和形式,而仅仅置之不理也算在逃避之列。”[7]
    看看东方时空3月20日的内容,听听嘉宾的谈话,不负责任的嘲讽性攻击溢于言表;所谓研究生以上学历、几十年哥德巴赫猜想也不能得到证明及不接受对论文的审查等,都只能算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哈维是血液循环学说的创始人,他自己写道:“想到我将因此与全社会为敌,不免不寒而慄。匮乏和习俗已成人类第二天性,加之以过去确立的已经根深蒂固的理论,还有人们尊古师古的僻性,这些很严重地影响着全社会。”[8]
    由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数学院“权威”人士的讲话,业余爱好者们最起码面对的将是整个中国数学界的反对和抗拒,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业余爱好者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引用清代学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作为对数学界的一点希望吧: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借时空连线的论题再次发表意见,望批评指正。
                                                                                2002年4月
参考文献
[1]           施羽尧            创造思维浅说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年月报     53)
[2][6][7] [8]   W.I.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      1979年2月    145)
[3]     中国科技大学        科学家的故事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1月报     93)
[4]            王之波           科学巨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年7月报     195)
[5]            陈景润           初等数论            (科学出版社            1978年12月      Ⅲ)            
发表于 2008-11-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热的思索(四)——学历与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

     先生的观点我是深有同感。意识形态领域的“两个凡是”得到一定治理,然而在科技领域(数学领域)也有类似的“凡是”需要认真清理。这里的“凡是”之源是来自数学“权威”的胡言乱语。——看来尚需时日。
发表于 2021-5-2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笑话)继鲁思顺——定理:鲁思顺是个二百五!——之后,陕西雷明举重若轻,轻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24 09: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