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5|回复: 4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罗翼云
(中国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250多年未果的原因及其深刻的教训,阐述学术腐败的危害性,并提出学术研究也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以便极大地发挥人才智力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 哥德巴赫猜想   教训    权威学术   唯物辩证法

  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猜想[1]:任一大于4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素数之和,表为N=P1+P2(N为大于4的偶数,P1、P2为奇素数)。哥德巴赫猜想(以下称“猜想”)仅仅是表述了大于4的偶数与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客观存在关系而已。但是,在1900年的世界数学大会上,把“猜想”列入世界数学难题之一;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N=P1+(P2×P3)[2],这本来与“猜想”要证明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证明的是“陈景润猜想”,却被捧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差”,误导了一大批“猜想”爱好者。被世界公认的陈氏定理N= P1+(P2×P3),即N=奇素数+非素数奇数,这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答案,按语文标准来评分,只能是零分。这是残酷的现实,不承认不是科学的态度。
用筛法证明“猜想”,就象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全世界的数论泰斗们证明了250多年未果。但一些“权威”们还在那里坚持什么“《陈氏定理》是全世界公认的”,弄得一些人神魂颠倒、走火入魔,走路撞上电线杆还赔不是;有的背个行李卷去北京试图发表“论文”,摘取“明珠”(实际是一块石头);有的把有限的几个钱用来“猜想”,儿女交不上学费也在所不惜,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变态了,甚至弄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仅参加2002年北京世界数学家大会的“猜想”爱好者,就有500多人,令人婉惜。凡此种种,教训极为深刻,应该反省了。
一、确定研究课题,必须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分析。无论是科技的,还是学术的课题,都不能以什么名人、权威的一句话当作课题去研究。否则,到头来,不但误了自己的年华,而且误人子弟,就是有了成果也会象肥皂泡一样,虽然五光十色,弄得人们眼花缭乱,但毫无用处。研究课题要从实际出发,善于独立思考,不要在“水变油”、“气功穿透钢板”这类伪科学课题上上当。学数学的也要懂得唯物辨证法,求证无穷大直径的园的园周率也算课题么?用数学能求证出无穷大宇宙有几个上帝吗?
二、学术研究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研究课题首先要考虑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证明“猜想”,对水稻的增产、火箭加速、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毫无作用,白白耗费心血论证250多年。世界级的难题还有20多道未证出来,并未影响卫星的回收和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未阻滞科技的发展。这样的课题,不证也罢。正如秦皇陵虽是什么世界几大奇迹,但是,那些威武勇猛的武士是不能在南沙群岛、钓鱼岛站岗放哨、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万里长城虽然雄伟壮观,却是连结着孟姜女寻夫的悲惨画面。这都是连结现实的历史课题。
邓小平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就要受欺负,虚幻的荣誉再多,丝毫不能增强国力。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为什么我们的资源、国宝,眼睁睁地看着被人掠夺?圆明园是艺术和建筑的宝库,被人一把火就烧毁了。这是刻骨铭心的沉痛教训。这样的课题,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经济、科技、军事的实力不雄厚,什么样的皇冠、明珠,都保不住。试想,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有谁把我们当回事?这才是真正的课题。
  三、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结绳计数,划道道记数,到今天的计算机计算,产生了多个数学分支,对生产技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衍生出象“猜想”这样的毫无意义的课题。既不能提高生产力,又不能陶冶精神情操的“课题”,不应该抹上神秘的色彩,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不能为生产应用的数学,应列入游戏数学(《中华教育杂志》2004年第5期《哥德巴赫猜想引出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不作为数学教学内容。俗话说,1就是1,在科学上是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虚伪的。游戏数学产生成百上千的研究员、院士也抵不上半个袁隆平,人才资源不要浪费在虚幻的课题上。
证明“猜想”,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作为什么高深课题去研究,葬送了一批批数学家的青春年华。说不定什么时候,某个“权威”提出要证明2=1+1,用什么“高级微分数论筛法”筛出2=1+0.999¨¨¨来,也许会轰动一时。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弄些泥巴捏出一个上帝来供人们朝拜。解决证明“猜想”的方法十分简单,一是认定为公理 (2002年3月3日《光明日报》第四版《汕头市版权局公告》文);二是把1定义为素数(《中华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文);三是用奇素数和定理的逆定理来证明(《中华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奇素数和定理》文)。最好的方法是第二种。这样,使全世界大约20位有希望证明“猜想”的数论泰斗(《参考消息》2000年3月18日转载英国2000年3月16日《泰晤士报》题为“悬赏百万美元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文)及大批爱好者解脱出来,研究其他课题,也好出些真正的成果;也使得英国费伯出版公司指望悬赏100万美元来提高知名度的小说《彼得罗大叔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炒作,失去了商业价值;最主要的是结束这场260年的闹剧,还“猜想”的本来面目;更可以使蒙上神秘面纱的《素数数论》简单化,减轻莘莘学子的多余的沉重负担,多学点有用的真本事。巴掌大的《奇素数和图》(附图),就把全世界的数论泰斗论证“猜想”250多年的错误成果一一展示了出来,根本没什么“奥秘”可言,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了。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那不是学问。
四、谁是权威?
  人们不会忘记,宣扬“日心说”的布鲁诺是被坚持“地心说”的“权威”们烧死的,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悲剧。在学术研究上,只有真理,根本不应该有什么权威,更不应该有什么“权威学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在为《陈景润传》作序中指出:“在他用筛法证明‘1+2’之前,数论专家曾普遍认为,要想沿用已有的方法(包括筛法)来证明‘1+2’是不可能的。而陈景润居然对筛法敲骨吸髓,作了重大改进,使其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国际数学界。”这是对“权威”的注释。诸如“水变油”这类所谓课题,也正是由于某些“权威”推波助澜,才闹得拂拂扬扬,害人不浅。这类所谓的课题,学过化学的中学生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某些“权威”却借题发挥,鼓噪一翻,当这类的“名人”,值得吗?可喜?可悲!学术研究要提倡百家争鸣,广开言路,敢于面对事实,不能搞学术垄断。可是,某些“权威”因为陈景润证明了‘1+2’,就把“猜想”作为“专利”课题,别人不能问津,登广告发表不同观点,也横加指责,自作多情。既然是学术权威,就应该堂堂正正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加以否定就是。如刊登在2002年3月18日《光明日报》的《奇素数和定理》和《〈奇素数和图〉准确评定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的广告文章,也受到指责,这种用权术的方法限制他人发表不同观点是不公平的。登广告发表学术论文,可能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这是一名中国人,为了国家荣誉的付出,怎么还能狠心扼杀呢?作为为人师表的学术权威和导师,应该有责任、有义务防止误人子弟的所谓学术课题泛滥,保护人才资源。不可否认,一些复杂的计算、证明是要有相当深厚的数学基础,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果。若把非常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进行研究,有成果也毫无用处。由于某些人的学霸作风,十多年来,国内一些民间人士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术论文要弄到国外才能发表,这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2002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数学大国离我们还有多远》这篇文章,给我们敲了警钟,学术垄断也是学术腐败。有的人宁愿让外国人夺冠,也不愿帮一把,使国内队友夺取金牌。你不是那个学术门派的“门内汉”,你的学术论文再有价值,也别想在这个“门派”里发表。甚至凡不合“权威”口味的文章,登广告发表也不行。学术界本应是一块净土,却出现博士生导师剽窃学生的成果,为人师表的风范何在?有的有“权”、“威”的人,利用人民给予的“权”而发“威”风,用纳税人的钱去买“官”、买“硕士文凭”。这种人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是,“硕士”帽下面罩着的,是一副肮脏的嘴脸。更有些“权威”为了虚幻的面子,民族尊严、国家荣誉、人格都可以不要了。这类人虽然得意忘形,不可一世,但终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实在可悲。
  对于论证“猜想”,在国内产生了专业派(权威)和民间派。权威们认为民间派的论证是一堆废纸。民间派中也不乏数学系毕业的教授,但权威们也不予理睬。民间派对专业派毫不相让,反唇相讥,斥专业派的专著是答非所问的废纸一堆。但权威身兼裁判,民间派只有输球的份儿。所以,希望还痴想摘取“明珠”球的“猜想”爱好者们,醒悟过来,不要再上当,干点正经事。
发表于 2009-10-2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N=P1+(P2×P3)[2],这本来与“猜想”要证明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证明的是“陈景润猜想”,却被捧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差”,误导了一大批“猜想”爱好者。被世界公认的陈氏定理N= P1+(P2×P3),即N=奇素数+非素数奇数,这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答案,按语文标准来评分,只能是零分。这是残酷的现实,不承认不是科学的态度。Um(O.>
    罗先生的上面这一段话很好、又不够好。
其一,“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差”已经是小巫见大巫。请看下面一段:
……,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ontent/2009-09/10/content_103213.htm
罗先生以为如何?
其二,“陈氏定理的‘1+2’结果,通俗地讲是指:‘1+1’、‘1+1×1’中至少有一个成立,当然并不排除‘1+1’、‘1+1×1’同时成立。”(陈景润、邵品踪,哥德巴赫猜想,辽宁教育出版社,118页。)
这虽然像算命先生说的“生男、生女至少生一个,不排除双胞胎”那样的无根无据,但是,先生得证明“1+2”中确实没有“1+1”及其答案数量的论述。“1+2”标题中的“不超过”三个字是无稽之谈。
可供参考的是王元说过:“陈景润从未去证明1+1,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证明1+1。”
发表于 2009-10-2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中------哥德巴赫猜想------破灭------的说法,有问题;
发表于 2009-10-2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说得清楚一些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想从“a+b”、“1+b”达到“1+1”并称“(1,2)较之(1,1)仅一步之差”的)神话破灭的教训》
王元说过:“圆法、筛法均已山穷水尽。用它们几乎是不可能证明猜想(A)的,数学家殷切地期望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产生。”――事与愿违,神话破灭。“a+b”、“1+b”的英雄好汉不得不坐下来“殷切地期望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产生”。前车之鉴也应该使这里的英雄好汉引以为戒。
发表于 2009-10-2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哥德巴赫猜想神话破灭的教训


哈哈!
    不但没破灭:而且正在红红火火之中!
   1.中华单位个数定理,
   2.中华单位基本定理:
     1)两个单位可以构成任何偶合数, 1+1=2
     2)三个单位可以构成任何奇合数, 1+1+1=3
     3)两个P进制单位不可能构成第三个P进制单位!  Pn^i+Qn^i≠Rn^i
       即 齐次方程
          X^n+Y^n=Z^n,   当n≥3时没有正整数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6-23 11:1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