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26|回复: 2

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数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数感"?


 编辑:huobing 发表:2006-10-29 浏览:18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有一个空盒,有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如,联系本校实际,“我校有学生1000人”,让学生回忆一下每星期一,1000人在操场集合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学生集中在一起就是10000人。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对于60、97、35、6、5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1/4这个数,对于不同的整体所代表的实际大小是不一样的,1个苹果的1/4是1/4个苹果,1筐苹果的1/4可能是10个。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
学生乙则提出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5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  ……
可见,这种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观察身边的事物,怎样用数来表示。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基数)、顺序(序数)、可以用来测量、命名和编码。
如,52可以表示52个人,52路车,52号房间,52ml容量,距离某地52千米,52号足球队员等,又如,(《标准》第22页)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9713321表示“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2号学生,该生是男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一位教师在上“大数目的认识”一课时,讨论“100万这个数究竟有多大?”事先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在班上交流。有的学生在《少儿百科全书》中查到:100万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9.9天心脏跳动的次数;100万小时相当于一个114岁的人活的小时数;有的学生拿出爸爸书架上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注明有100万字,让同学们看一看有多厚,有多少页,展示每页的字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100万这个数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同时可以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用大数交流,学会表达和交流。  

发表于 2007-12-1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数感"?

,值得学习啊
发表于 2007-12-1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数感"?

果然都是好东西,谢谢楼主了!辛苦了,以后多发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23 14:3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