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38|回复: 0

海盐教师博客:西博会小学数学专场印象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盐教师博客:西博会小学数学专场印象记
作者:向阳数学组 阅读:51 次 时间:2006-10-26 来源:现代小学数学

转自海盐教师博客:http://www.jsblog.cn/user1/youpinglu/archives/2006/44550.html
有幸参加西博会这样高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觉得有责任向大家介绍最前沿的教学改
革信息。
一、概况介绍

这次西博会数学专场的内容和以往有所不同,不是纯教学观摩,而是一位名师的风采介绍:张天孝小学数学改革五十年思想研讨会暨小学“新思维数学”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形式有会议报告、教学观摩、交互式研讨。
为了让大家了解的更清楚,我把具体内容安排列表如下:
[略]
二、 一个人  一辈子  一件事
这三个精练的短语,讲的是一个教师50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研究小学数学,而且完成了5套教材的编写,一个人从第一个字写到最后一个字,全是手稿,这是一件很让人震惊的事。他就是浙江省功勋教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天孝老师,现年69岁还在继续研究小学数学。
张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从教开始一直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先后进行了“计算教学探索”“应用题教学改革”“数学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与研究”。执笔编著了全套《现代小学数学》。1984年经全国中小学数学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24个省市近1000所学校近百万学生使用,广受好评。2001年,全国倡导新一轮的课题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张天孝老师又主编了《新数学读本》,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他为澳门编写的澳门数学教材《新思维数学》,如今不但被澳门学校广泛选用,而且已经进入香港的两所小学。在中国小学数学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张天孝独创的“新思维数学”教育体系。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在中国的学术界、教育界充满浮躁的大环境中,像张天孝这样的五十年如一日地执著追求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弘扬这种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呼唤。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如果说浙江教育还有希望的话,就是因为还有张天孝老师这样扎扎实实的研究者。”
中国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张天孝的人生不仅有长度,还有宽度和厚度、密度。”
教育部一位专家说:“一个学者的学术观点不一定对,但他的个人探索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
年近七旬的张天孝老师,仍然保持着教改实践者的激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全身心地投入此生钟爱的数学王国中,为千千万万的儿童拥有创新缜密的数学思维而耕耘不息。
我是海盐最早接触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师,从教十几年里,现代小学数学的编排体系和意图影响我最深,很多新课程中的内容都是借鉴现代小学数学的思想,如主题图的出现,如计算与应用的整合等,教学中我经常要翻阅现代小学数学的教材,里面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满目青山夕照明 
上面介绍了张天孝老师这儿不说了。这一次的研讨活动中有二位老人的精神,让在座老师敬佩不已,他们是中国教育界的两大重量级人物顾汝佐老师和张梅玲老师,一位年纪已83岁,还有一位也已经近70岁。当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巧妙地转接了张梅玲老师的话,想结束讨论,可是她没有就此结束话题,为一个观点激动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直言不讳,在讨论中把会议气氛推向高潮。顾汝佐老师这么高龄了,还坐到了众说纷纭议课堂,专家视角评课堂的席位上,思维敏捷地表达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我被三位老人的钻研精神感动着,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山明送张天孝老师:“满目青山夕照明。”其实这是三位老人的写照。用老师们的话祝愿三位老人晚年生活象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张梅玲
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专业),并于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工作至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数学认知发展课题组组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顾汝佐(83岁)
  1923年出生于江苏阜宁县,上海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已退休),受聘于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小学数学学科教材审查委员,兼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50余年,主张小学数学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培育学生心理素质,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张天孝(69岁)
1937年出生,2001年浙江省功勋教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四十多年来潜心于建设一套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教材。
四、张景中教授语录
张景中是我国著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家,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国科协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他创立的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被国际权威学者誉为三十年来该领域最重要的成果,是计算机处理几何问题的“里程碑”。



数学的作用:
他借用美国克莱因的话:“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形数结合:
认为几何是摇篮,所以是形在前数在后。
五、刘力教授语录
刘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实验学、教育经济与社会学。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教育督学,杭州市上城社区学院院长,浙江省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有幸聆听他的发言真的是一种荣幸,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强烈冲激。只是他说话语速极快,思维清晰,几句话连在一起用很短的时间说出来,来不及记录,同时非常好听的嗓音让我经常止笔欣赏,勉强记录几句,与大家分享。


有关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观点:过去关注思维方法,现在关注思维动力到思维态度再到思维方法。
把提问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我们中国教育以前是把有问题教育成没问题,现在要把没有问题教育成有问题。倡议建构一类专门训练提问的课例。
一、专家语录:
课要有效率,有效是底线。
要重点改革的是:教与学的方式。
要寻找学生认知冲突的地方。
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千万别乱化。
要有目标意识,敢于取舍材料,理清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要研究学生,选择教法。
练习设计要扎实、有效、简单,而富有数学思考。

二、印象较深的: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智慧。
在开课的几节课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如:
在《植树问题》一课中,教师直接揭示课题《植树问题》,问学生:今天学什么?听说过植树问题吗?然后就课件出示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条长1000米的河边一侧上植树(两头都种),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在学生猜测(200、400、201、202、402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证明为什么这样做。在反馈时,学生讲到画图的方法,如画15米,每段5米,15÷5=3(段)3+1=4(棵)。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那20米呢?让学生画画看。那30米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谁上来画画看。那40米呢?闭上眼睛想想看?再画画看。想象与画的是否一样?50米呢?100米呢?1000米呢?师:发现了什么?生:棵数比间隔多1。得出规律。师:1000米太长了,想不清楚怎么办?生:把大树变小树,把路缩短。师指出:这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以小见大’。 巩固练习是4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其中前3题是基本题,第4题是逆向题。最后是提出课的延伸: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植树问题,知道了植树课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是一端种树,或者两端都没种,那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综观这节课,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仅得出解决问题的规律,还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即“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规律和思考方法的得出主要是学生的“功劳”。这节课,尽管降低了教学目标,即植树问题的完整的规律(两头不种树、一头种树的情况),但突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的指导,目的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即“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后研究课的一个方向。
六、新思维数学读本的特色
新思维数学读本的特色,三位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大会上作了介绍。
一、设有专门的单元提问课,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个显性内容呈现,把提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读本的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都有一幅主题图,内容包括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整理,形成本单元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再组织学生基础训练,为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作准备。大会上天长小学的吴玉兰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三年级笔算除法单元的《快乐的夏令营》。基本教学过程如下:围绕主题图分块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汇总板书相关问题,分类梳理有没有能解决的,为后继学习需要的铺垫练习。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小组交流的方法指导,建议非常民主合理,有利于学生有效操作,还照顾到了中下学生:1、请最少的先交流。2、一人说,其他人听,相同的打√。3、给每组的好问题打★,说说好在哪。4、推荐一人汇报。
教材把学生的提问能力放到了一个显性位置,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老师的课堂重心,学生的提问方法长此以往得到关注和有效训练,提的问题内容越有价值。
七、新思维数学读本的特色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体现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相结合。大会上杭州市学军小学的汪培新老师为我们演绎了四年级的《中括号》课例。
教学过程基本如下:
 1、初步接触并认识中括号
出示材料:300元钱,买12个网球后还剩60元,你能提出哪些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板书其中一个问题:剩下的钱可买几个这样的网球?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展示解题方法“60÷[(300-60)÷12]
      =60÷(240÷12)
      =60÷20
      =3(个)
老师的问题:1、为什么要用中括号?(理解数量关系,突出中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2、计算第一步后应该用什么?留下来的内容是中括号里的内容还是小括号里的内容?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教学正确的书写格式。
2、运用中括号
教师补充问题:要买5个这样的网球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
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300-60)÷12×5  [(300-60) ÷12]×5
          5×[(300-60) ÷12]  5×(300-60)÷12
结合运算顺序理解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的道理,区别正误。
小结中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可以表示一个量。
巩固练习突现中括号的作用的练习:下面的算式成立吗?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成立?  [(36+24) ÷15]+18=22     320÷5×26-18=8 
45×[720÷(220-184)]=900   45×720÷(220-184)=900
            
3、介绍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历史,引出大括号.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问题情境有效地支持了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23 10: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