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39|回复: 3

师生靠什么维护他们的消费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生靠什么维护他们的消费权?
  我国已进入法制时代,从理论上讲,教材和工具书的编写者是人不是神,他们都有自己知识的薄弱点,难免会“生产”(编写)出具有这样或那样错误理论的产品来。师生购买教材和工具书这些理论商品,就一定是消费者,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一旦发现商品中存在错误、荒谬、矛盾的理论问题,就有资格有权力向消协反映,消协与“生产”(出版方)方协调不成,消费者就可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起诉生产方(出版方),以此来维护他们的消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几十年来,关于教材和工具书中错误理论的投诉,我国的消协和法院均认为不在受理范围而不予受理不予立案。几十年来,在我国理论商品消费群体师生与出版商(教育部、人教社、新闻出版总署)之间,没有评判机构,没有科学法庭,没有专业法庭,没有科学平台,理论商品中是否存在理论错误,完全由商品的生产方(出版商)一方说了算,使生产方(出版商)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角色,形成了出版商代表科学,垄断科学的的局面,使“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一句空话。再加上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即使消费者师生反映的问题很严重,并且真的存在,生产方(出版商)也不会置自己的经济、名义、地位等利益而不顾去主动向消费者承认自己买出的“瓜”苦,自己买出的“杏”酸,不会向消费者公开赔礼道歉,更不会向消费者进行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
     尊敬的读者,不管你对我的以上分析和论述是否认可,只要你对数学感兴趣,对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妹妹或其他亲人手中书本里的数学理论是否正确十分关注,只要你在“百度”中搜“云南大学刘汝燮老教授”、“桂林谭生树”、“邱县刘明珠”,你就可以发现两点:一、隐含在小学三年级以上数学课本中的“一个数乘以几就是扩大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几倍”这一数学理论,几十年来一直遭到消费者的反对,有人几次到法庭起诉,有人把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反映问题的消费者都给课本的出版商多次写信,都表示敢与出版商进行公开公正地当面辩论,但均遭否认和拒绝。目前是该理论有的地方已改为“一个数乘以几就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有的地方依然如故。同在一个太阳下,同在一个国度里,却不能享用同样的科学理论。二、对数学概念百分数、百分率、百分比的定义和解释,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辞海》和小学教材各不相同,并且有消费者发现这一严重问题后,自费800里找到《中国教育报》报社,终于把论文发表,但该论文同样遭到出版商的否定。虽然这位消费者敢用工职敢用生命向出版商保证教材“百分数”一章中近二十页内容几十年来都是多余的错误的编写,虽然他敢面对上述所有出版商以及领导和记者,进行公开公正地辩论,但没人给他提供辩论的机会和场所,他只能无奈地记下自己七八年来为百分数理论四处奔走呼吁的亲身经历,写成〈我与百分数的故事〉。现在,任何一个会查阅工具书的人都会看到本该在一个国家完全统一一致的百分数科学理论在我国依然是混乱不堪。同一个科学理论在同一个国度里居然有截然不同的版本,请问,科学的一元性哪里去了?这难道仅仅是消费者的无奈、不幸和悲哀吗?(写于2007年10月2日)
发表于 2007-10-3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生靠什么维护他们的消费权?

仅仅是消费者的无奈、不幸和悲哀.同感。哎。
发表于 2007-12-19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生靠什么维护他们的消费权?

不幸和悲哀.同感。哎。
发表于 2008-2-2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生靠什么维护他们的消费权?

人不要总是报怨,一点小事就搞来搞去的。。
花这些时间多做些事撒,郁闷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6-7 12:57 , Processed in 0.0810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