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2|回复: 0

五论华罗庚的《从杨辉三角谈起》 ——沈括的积罂公式 倪则均,2015年2月16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6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华罗庚的不懂装懂。
华罗庚在他的《从杨辉三角谈起》的第三节“开方”里,既没有论述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更没有深入的去探讨李冶的半符号代数,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反映了华罗庚,对于“开方术”在中国数学里的重要地位,似乎有些浑然不知。其实,宋代以前的中国数学,可以说完全是“开方术”的一统天下,这是古代中国数学对于“易卦三角”横向性能的应用。
然而宋代以后的中国数学,则出现了杨辉的“垛积术”,它反映了“易卦三角”的斜向规律,由于杨辉的“垛积术”,与我们今天的微积分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杨辉的“垛积术”,经过了朱世杰的引申,李善兰的扩张,历经六百多年的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我国古代数学里,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完全具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华罗庚在他的《从杨辉三角谈起》的第四节,介绍了与杨辉的“垛积术”密切相关的“高阶等差级数”的问题。然而第五节的“差分多项式”,和第六节的“逐差法”,则与杨辉的“垛积术”,几乎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第七节的“堆垛术”,华罗庚只给出四个例题,例1可谓开门见山,开始之初立即就提出了沈括的积罂公式的问题,然而,华罗庚的证明却运用的是杨辉的“垛积术”。例2则是反过来再介绍杨辉的三角垛,似乎一切的一切全给搅反了。
杨辉的“垛积术”,完全是在沈括“隙积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杨辉在他的《详解九章算法》的商功章,只给出了四个垛积公式,它们是三角垛、四隅垛、方垛垛和果子垛,而果子垛实际上就是沈括的酒坛堆积。当然,沈括的积罂公式,是决不能运用杨辉的果子垛公式去予以证明的。沈括的积罂公式,只能运用刘徽的“出入相补术”去予以证明,运用二百多年后的果子垛去证明,只能证明了华罗庚,对于我国古代数学的无知。
其实,如果按照华罗庚的做法,运用杨辉的果子垛去证明沈括的积罂公式,粗看起来好象比较简捷。然而它所带来的恶果,却是让你永远不知道,杨辉的“垛积术”到底是从何而来。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必需认真搞清楚下面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华罗庚到底知道不知道,沈括的积罂公式,必须运用“出入相补术”去证明的道理?第二个问题是,华罗庚到底会不会,运用“出入相补术”去证明沈括的积罂公式?
我的看法是,对于第一个问题,华罗庚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对于第二个问题,华罗庚当然不会,因为至今尚未有人能给出,运用“出入相补术”去证明沈括的积罂公式的方法。然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华罗庚怎么可以这样的不懂装懂,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的乱搞一通。当然,华罗庚的缺乏自知之明,决非仅此一例,类似的事例还有不少。由于华罗庚是中国数学的领军人物,因此中国数学的复兴,必须从清除华罗庚的错误影响开始。
2,沈括的“隙积术”。
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赞沈括(1031—1095),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由于他积极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所以他也是一位政治家。
1088年,沈括奉旨可以在全国各地任便居住,他在江苏的镇江建造了一个“梦溪园”安享晚年。沈括一生的论著甚多,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22种,共155卷,但现在仅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和《长兴集》19卷等。《梦溪笔谈》是沈括将他一生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形式写成。
《梦溪笔谈》的内容,涉及到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不少是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包括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沈括的“隙积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沈括的“隙积术”记载于《梦溪笔谈》卷十八的“技艺”篇:
“算术求积尺之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圆锥、阳马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勾股求弦,以为斜高。
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刍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
假令积罂:最上行纵横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刍童求见实方之积,隙积求见合角不尽,益出羡积也。”
沈括的这个所谓的“隙积术”,是指有空隙的堆积体,例如酒店中堆积的酒坛(积罂)、叠起来的棋子等,这类堆积体就像一个倒扣的斗,与平截头的长方锥(刍童)很像。但是隙积的边缘不是平的,而中间又有空隙,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刍童的体积公式。如果最上层的长和宽分别为a个和b个,最下层的长和宽分别为c个和d个,总层数为n,其中n=c-a=d-b,那么沈括所给出的酒坛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V=n[(2a+c)b+(2c+a)d]/6+n(d-b)/6,
其中n[(2a+c)b+(2c+a)d]/6是刍童的体积,而n(d-b)/6则是加上去的修正项。在这里,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转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充分说明了沈括已经具有了,运用连续数学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数学思想。由此开辟了对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以及组合问题等全新的研究领域。
3,“出入相补术”的绝妙运用。
对于一个刍童来说,如果根据其顶面对它作一个井字形分割,使其中间为一个S1=abn的长方体;前后两片羡除上下倒合成一个S2=an(d-b)/2的长方体;左右两片羡除上下倒合成一个S3=bn(c-a)/2的长方体;四个角上的四个阳马,则合成一个体积为S4=n3/3的四棱锥。于是得到刍童的体积为S(刍童)=S1+S2+S3+S4= n[(2a+c)b+(2c+a)d]/6。
为什么一个四棱锥的体积,等于底面乘高的三分之一?我手头的一本《九章算术》,是曾海龙译解的,没有给出刍童、方锥等体积的具体推导过程。网上有人根据等底等高的物体,其体积必定相等的原理给出了证明,显然,这不是《九章算术》原著所给出的证明。我认为《九章算术》原著所给出的证明,应该是通过“出入相补术”所给出。
“出入相补术”的具体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取三个完全相同的四棱锥,把其中的两个从顶点开始,将它们剖分成四个,底面为相同的长方形的半四棱锥。然后把其中的两个反过来,倒贴到那个未剖开的四棱锥上去,使得这个粘合体的上下两面,成为两个完整的正方形,而其它前后左右的四个面,全都存在着凹陷的空洞。最后再把另外两个半四棱锥,从它们的剖面着手,将它们各分割成四个相同的三角形,但是它们的厚度是不等不匀的,此八个小块,正好填满所有的空洞。
如果将有空隙的酒坛堆,替换成没有空隙的正立方体堆,那么只有上下两个面是平整的,其它的四个面全都凹凸不平。若是仍然象对待刍童那样,根据其顶面对它作一个井字形分割,使其中间为一个S1=abn的长方体;前后两片上下倒合成一个S2=an(d-b)/2的长方体;左右两片上下倒合成一个S3=bn(c-a)/2的长方体;四个角上的四个转角台阶形,正好拼出一个底面为(n-1)2的四隅垛。
显然沈括已经知道,这个底面为(n-1)2的四隅垛,它的体积是小于上面的那个四棱锥S4=n3/3的体积的,所以他说:“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刍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于是沈括最后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他的修正项n(d-b)/6。那么,沈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底面为(n-1)2的四隅垛的体积,必定是会小于上面的那个四棱锥S4=n3/3的体积的呢?
根据上面的种种情况,笔者认为那时的沈括,应该已经通过刘徽的“出入相补术”,得到了四隅垛——全体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沈括的推导过程应该是:首先将一个高度为n的立方体四隅垛,按照上述方法作井字形分割。接着再将由四个角重组的,高度为n-1的立方体四隅垛,仍然按照上述方法作井字形分割。如此不断的重组分割下去,就可以将一个高度为n的四隅垛,拆分成为一个J1=1+2+3+…+n,和二个J2=1+3+6+…+n(n+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0-3 06: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