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0|回复: 2

对于不能拿斧锯去造航天飞机的反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5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rj先生:
我在“科学智慧火花”上,讨论“抛球悖论的逻辑分析”时曾说:“林暾同学:我们人类的文明,应该首先是出现数学,然后逐渐的产生出哲学、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不同内容。东西方之间,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是一种开拓型的逻辑演绎模式,东方则是一种渐进型的运筹归纳模式。其实,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是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的,它们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才对。
按理来说,西方的开拓型数学,更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行,然而,从欧拉开始,他们竟然公开抛弃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永恒规律,提出了数学思维 → 思维内容 → 再数学思维 → 再思维内容的谬论,完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由此造成他们的许多“成果”都是错的,例如,欧拉对于表素数为二平方和的证明,高斯所推导出的二平方和的表法数量公式……。所以大家都要小心,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大师们的东西,全部都是对的。”
你说:“杨乐教授解释说:我们看过的宣称已证明出这一难题的全部来稿,没有一处可取。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少作者连中学数学都没学好。中学数学是2000多年前的成果,微积分的出现也离我们300多年了。2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数学各分支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在这些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几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些人的做法好比手持弓箭参与海湾战争、手持斧锯去造航天飞机。”
显然,杨乐的观点与我的认识是完全相反的。我的“表素数为两平方和的唯一性”,被“科学智慧火花”退稿的理由是:“经过专家审阅,认为:本文所述数学内容,在现有数学文献中基本上都可找到。例如:冯克勤的《平方和》(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就是一本关于此论题的最新的内容较全面的书。因此本文的参考价值不够明显。另外,文中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崇洋惧外”的议论有不妥之处;关于“陈景润的挑战”的提法也不够准确,因为陈只是介绍已有的结果。2013年11月25日”
我找到了冯克勤的《平方和》,仔细地读了几遍,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错的,于是我给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信箱,发了一个邮件,建议他们发动我国的数学家们,都认真的研究一下冯克勤的《平方和》,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边,总是往错误的死胡同里乱钻,我们应该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光明大道。我想杨乐总该已经研究过了《平方和》吧?对于当今所谓的高深数学,也该有所新的认识了吧?倪则均,2014年12月15日。
发表于 2015-1-2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问,在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前,有谁能肯定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明该猜想?如果没有,那么怎能相信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明该猜想的人的"猜想"呢?该"猜想"充其量只不过是"三人成虎"之谈!
发表于 2015-2-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家研究素数的思路、方法大多错了,所以出不了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0-3 06:3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