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7|回复: 0

悼念我国著名的代数学家万哲先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4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悼念我国著名的代数学家万哲先院士

作者:陈安 | 发表时间:2023-5-31 12:02 | 个人分类:人论 |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唉,最近写的悼文似乎有点多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院研究员万哲先先生于 2023 年 5 月 30 日去世,享年 95 岁。

万哲先出生于淄川(山东淄博的一个区),籍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年轻时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受教于华罗庚先生,194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此时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校完成了历史使命各自复校)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50 年调入数学研究所,1978 年任研究员。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万哲先的学生李福安(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等在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典型群是万哲先在华罗庚先生指导下从事研究的第 1 个领域。华和万用自己特殊的巧妙方法解决了法国数学家未能解决的 4 个问题,他俩关于典型群的工作被国外称为典型群的中国学派,万哲先是继华罗庚之后这一学派的领袖,他解决了典型群结构和自同构方面的一系列难题,特别是和他的弟子一起彻底解决了除环上线性群的自同构和同构的问题。华罗庚开创的矩阵几何也由万哲先所继承,他系统地研究了对称阵几何、Hermite 矩阵几何和斜 Hermite 矩阵几何,把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分别推广到任意域和任意具有对合的除环上的这些矩阵几何,并发现了一些例外情形,还给出了它们在图论中的应用。”


万哲先.jpg

万哲先还是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对我国数字通信和信息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数学系分别受国防单位委托,研究关于线性递归序列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由段学复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时任华罗庚助手,华罗庚回国时段在清华大学任数学系主任)和万哲先分别独立地解决。

万哲先先生一直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方面有非常大的学术贡献,他和华罗庚先生的合著《典型群》是这个领域的必读之作。只是我本人不研究代数所以完全不懂,知道万先生的名字是因为我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时听过他的一次报告。

所以有那次机缘是因为万先生当时前往济南参加另外一个会议,山东大学数学院的孙伯奎博士是万哲先的弟子——老师去一个地方一般还是会和自己当地的学生打个招呼见一面的。如此,山东大学就有了这样一个荣幸,请万先生顺访一下山大,给我们这些其实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学生们讲点什么。


合影.jpg

果然,讲的内容很有意趣,我深受影响。至今我都记得那次万先生报告的内容,题目是《华罗庚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图论论文》。那是在 1995 年的时候,华先生去世已经 10 年,但是,作为华罗庚在代数方面的传承人,万哲先先生对华老的感情可见一斑。而因为山东大学在图论和组合学上在全国都是有地位和影响的,万先生就特意选了这一个题目。其实,讲解华罗庚那篇论文的时候,刚入得运筹学门来的我自己却不太懂,明明不是按照现今的图论语言体系写的论文嘛,怎么是第一篇图论论文呢?!

当然,那是自己的无知,数学的本质不管用什么符号体系表达,其实可以是一个东西。

万哲先先生人非常儒雅,讲起话来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不由生出敬仰之意,实在是难得体会在学术上如坐春风的感觉。

我去知网翻看了一下万哲先先生发表的信息,发现有 61 篇论文,经查询,发现万先生的文章总数其实有 149 篇呢,著作 23 册(其中 19 本是专著)。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与华罗庚先生合作撰写的,《线性群的自同构与同构》,投稿日期是 1951 年 8 月 28 日,次年就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出来,24 页,算是 Regular paper 了。

万哲先院士在国内发表的论文这个数量算是数学家里还不错的吧,陈景润先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差不多。

其实,从万先生发表的东西上看,他不仅是纯粹数学方面的大家,还曾经创造性地对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进行过严格证明,而“联运输”正是华罗庚先生在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的时候也涉及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万的证明正可以为物资调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科学支持,大家可能知道,搞管理的人往往只考虑所使用方法的可用性,而不管它的严谨性,刚好数学家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万先生的研究也涉及到数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事实上,他还在科学普及上面对着中小学生们做了很多工作。

万哲先写过《华罗庚教授在代数于几何上的贡献》一文,发表在《数学进展》1986 年 7 月那一期,应该是为纪念华罗庚先生去世一周年所写。内容都是干货,因为没有任何闲话,他在文中直接分了几节来写。第一节是有限群,第二届是体,里面他提到了华罗庚证明了“体的半自同构或为自同构或为反自同构”,这是一个深刻的结果,被著名数学家 E. Artin 说成是“华罗庚的漂亮定理”,文章的第三小节关于典型群,第四节是矩阵几何。

后来在 2000 年,他又在《中国科学 A 》上发表了一篇《中国科学院在代数方面的工作》的论文,把中国学派在这方面做的精彩工作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有意思的是,他还写过一篇《数学教育家杨武之》的普及性文章,介绍了杨振宁的父亲在中国数学教育方面的贡献。这些就都有数学史研究的意味了。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的导师 Dickson 教授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代数和数论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杨武之的博士论文是《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而华罗庚先生也正是在杨武之的鼓励之下才去做了大量和华林问题有关的研究。华罗庚从剑桥大学回国,西南联合大学准备礼聘华罗庚为教授时,杨武之是当时的系主任,有权力建议学校越过讲师和副教授直接聘任华罗庚(当时 28 岁)为教授,事实上也做到了;而同时,杨武之也几乎是当时能对华罗庚科研成果进行同行评议的唯一专家——就他还能看懂一些《堆垒素数论》。这篇回忆性的文章显然对于我撰写《华罗庚评传》有很大的价值,谢谢万先生的文章。

万先生作为华罗庚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华先生开辟的方向上做出了卓越的推进工作,并且后来又自己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于中国代数学和组合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知网上他最后一篇文章发表于 2003 年,但是他的影响力在这最近 20 年里面也依然放射着光芒。

深切哀悼万哲先先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3 04:2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