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61|回复: 0

四大因素制约我国科技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5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谋求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时,已不能仅仅满足于用市场竞争的办法来改革科研体制的做法,科研体制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还要下大力气来进行研究和创新。《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对改善科研环境提出几项对策建议:要加强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推动科研投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民间科研基金会,让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对科研活动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
2005年3月,又到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收获季节,让科研人员翘首企盼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大奖刚刚揭晓,一批科技工作者以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大奖。但令人遗憾的是,体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度空缺。分析其原因,让人们不得不把视线再次投到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问题上,怎样的科研环境能够产生巨大的成果?现在的科研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科研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质量,深入研究科研环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日前,记者就我国科研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协吴伟文研究员和何国祥研究员。
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搞过一项大规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对我国科研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吴伟文和何国祥都是该调查课题组的成员,何国祥在其中还承担了“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专题”的调研,并撰写了专题报告。此项调查最终形成《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在2004年10月发布。
“基础研究作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国家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科研资金的投入,我国仍低得多,”吴伟文表示,“我国R&D投入占GDP的1.1%,而发达国家达到2.5%~3%。一般说来,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投入不足或投入分散,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的目标和结果。”
何国祥表示,我国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科技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此同时,科研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得到改善,但目前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中的四个方面已经制约着我国科技发展。
项目申请难成为“拦路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科技经费投入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块分割,自上而下;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放科研项目。
在科研立项上开展竞争,让有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这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初衷。可是,过度竞争和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许多科研人员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申请环节,必然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何国祥在“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专题调研”中访问了许多在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相当数量的课题组长都说,申请课题难,甚至有的课题组长说,一半以上时间都被用去跑项目、跑课题,很少有时间能踏踏实实坐下来搞科研。更有甚者,有些科研带头人成了“空中飞人”,整天奔波于北京等大城市去答辩、申请课题。
何国祥说,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几个人的课题组还是几十人的课题组都要直接面向科技部等部门去申请课题。同时,信息不公开,情况又不清楚,谁也不知道这个领域内有多少人去申请课题,造成了科技人员之间的“打乱仗”。保守估计,至少每年有几千个课题组直接向科技部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科研课题。
有位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科研处长告诉何国祥,就是身处北京的科学院这样的大院大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中标率最高也只有20%。那么不在北京的外地的中小科研机构的中标率就更低了。
调查中,不少课题组的负责人表示,为了生存,必须耗费很大精力去争取项目,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做研究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平均低于4个月。调查表明,财政支持项目的申请周期相对较长,在3个月以下能够申请成功的较为罕见,一年内可以解决的也只占60%。
投资渠道单一制约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总量不大,而且渠道单一。在基础研究领域,除了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外,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科研人员3年来申请并参与的科研课题,其主要来源排在前面的是国家科研计划(占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占19.8%)。
何国祥表示,我们缺少民间科研渠道。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研究机构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组织,其经费往往来自三个渠道:政府、企业和民间。我国作为一个迈向现代化的大国,科研活动缺乏民间和企业的投入,渠道单一化大大制约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
为了使科学研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就要进行科研投入体制的创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各类民间科研基金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何国祥说课题组曾在互联网上搜索“基金会”3个字,出来的结果有上千条,但是与科研相关的也仅占2%~3%,而且大多数是“癌症康复基金会”、“残疾人治疗基金会”之类。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研项目投资渠道单一,发达程度不够。
何国祥说,翻开科技史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是从“小科学”发展成为“大科学”的,世界上最早的科研是个人兴趣为主的科研、分散于民间的科研,后来,虽然有了学会这样的科研组织,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科学家个人的事。这就是“小科学”。后来,由于科学的生产力功能为社会所认识,企业为了盈利,开始介入科学,科学逐渐壮大,到了20世纪,政府才开始介入科学研究,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大科学”。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体制影响,以为科学就一定是政府的事情,这是一个误区,民间的、私人的资金完全可以介入科研,并且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开辟更多的渠道。
从具体形式来看,在科学基金会的建设方面可以有多重模式: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会,资金来源可以立足于社会知名人士、科学家、企业家和慈善人士的捐助等,运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金的利息和红利来进行投入;支持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研究的基金会,其资金来源除了个人外,还可以吸引企业来捐助,一个企业家完全可以对一项攻克癌症的研究给予支持。《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说,建议有关部门有序引导民间科研基金,把这个缺失的环节建设好。
“小圈子”现象严重影响效率
何国祥说,在调查中很多科研人员反映,目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立项和申请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或是所谓的“圈内”人把持,“圈外”其他科技工作者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形成的客观情况就是少数人有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大多数人的经费很少。
何国祥这样解释科研人员提到的“小圈子”:例如,甲专家和乙专家过去是同学,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目前都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权威。这次甲专家给乙专家或他的学生在申请课题时开了绿灯,下一次乙专家也会给甲专家或他的学生开绿灯。这样互相关照,使一些科研领域成为某些权威和领导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小圈子”。只有进入“小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较大支持;而在外围的科研人员,或者只能得到一些子课题,或者得到一些资助力度很小的冷僻课题,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小圈子”造成了一些长期申请不到课题的研究小组,最终只能放弃或者解散;同时,通过“小圈子”经常能够申请到课题的小组,因为课题申请比较容易,也不会好好珍惜,不好好做课题。
对此,何国祥的忧虑是,“长此以往,我国的科研效率必将越来越低。同时,在科研项目申请中,如果不是民主化、公平、透明的决策,往往也是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滋生的根源。”
没有合力难出大成果
何国祥说,科研环境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能形成合力。国外很多优秀成果都是很多人形成团队的成果,几十个著名的研究员共同完成。而我们现在不行,三五个研究人员凑在一起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科研已经不是牛顿时代可以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电子对撞机要多少人参与才能开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不可能取得科学前沿的大的成果。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给何国祥讲了一件事:北京和上海的两家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相似,两家的成果侧重不同方面,但如果合起来申报2004年度国家层面的科技奖,有可能获得大奖,但事实是哪一家都不同意这个做法。
何国祥评论说,科研成果的报奖的环节尚且如此,科研经费的申请更不必说,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课题组难以去联合申请一个课题,而不管这个课题是否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整合。
何国祥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如:原来的院所机构失去了组织科研攻关的功能,自主权落到了课题组层次,导致力量越来越分散;课题组越来越小,加之申请课题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影响了一些综合性大课题、不易完成的“硬骨头”项目、长期性项目的完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课题组不多,科研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实力的发展。
何国祥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说明在谋求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时,已不能仅仅满足于用市场竞争的办法来改革科研体制的做法,科研体制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还要下大力气来进行研究和创新。《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对改善科研环境提出几项对策建议值得有关部门思考:第一个层面是为了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加强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第二个层面是政府应在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推动科研投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民间科研基金会。同时,为了健全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应在科技发展中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企业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三个层面是要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简化项目申请程序,缩短课题申请时间,加强科研评审的管理。同时,对科研活动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6-23 09:5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