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uanhong 发表于 2021-3-22 19:23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这个书,记录了我学习数学的一些思考。 此书不解题,也不是什么逻辑学著作。只是一个学了很长时间数学(也没学好)的数学人的一些感悟。 读者能获得多少启发,我不敢说,但保证看起来不吃力。 书里有些例子可能教学时用得上,供参考。 也经常有家长问起, 如何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如何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本书上也算是我的解答吧。 感谢大家的支持。——彭翕成



作者 | 彭翕成
来源 | 本文为彭翕成老师的新书《数学人的逻辑》自序,标题为本号编辑所加

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否与他所学专业相关?

我认为是有的,只是程度不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院士用科学家的眼光读诗,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譬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歌界的普遍看法是,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竺可桢却认为,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化学家傅鹰院士这样讲述什么是化学:“一家大百货商店的窗子里陈列着一件很漂亮的旗袍,过往的人们全要看它一眼。同是一件旗袍,但是对于观众所引起的感想却不一样。一个经济学家会想到服装变迁的沿革。一个化学家所注意的却是这件衣服的材料——丝、棉、人造丝,所用的是哪一种染料,会不会脱色等。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化学家有一点与众不同,他所注意的全是一些与物质有关系的问题。由此可知化学是一种研究物质的科学……”

数学家张景中院士这样描述数学家的眼光:“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有些我们觉得不同的东西,数学家看来却是相同的。3只小鸡、3只熊猫、3条恐龙,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使生物学家激动不已。但是对于数学家来说,无非都是干巴巴的数字3而已。月饼、烧饼、铁饼,到了数学家那里,无非都是圆。”

以上三位科学家的事例说明:一个人如果钻研专业到一定程度,又善于思考,是会把万事万物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的。

但让人伤感的是,能学以致用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学习数学12年,很多人认为除了加减乘除有点用之外,其余像三角函数、圆锥曲线有啥用呢?甚至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学习了更长时间的数学,经过了更专门的训练,但持有“数学无用论”观点的比比皆是。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由于对所学专业掌握并不深刻,所以难有深层次的应用,这也是正常的。但学了那么多年,浅到只能四则运算级别的简单应用,也实在说不过去。

专业知识是基础,善于思考是关键。

如果在考卷上出判断题:三角形三边越大,则三角形的面积越大。相信能做对的人很多。而如果是一篇文章里这样写“有人把读书、积累、写作比作三角形的三条边,三条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能看出问题来的就会少得多。因为相当多的人在学习工作时,是保持专业态度的。而在其他时候,则将专业抛之脑后了。

这说明具有专业知识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要善于思考,广泛联系,具有批判意识。在新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我觉得很好。而我本人,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本书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产物。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本书从数学应用的深度而言,是很不够的。但正因为浅,属于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艺术,我想是能被大家理解、接受,并分享的。

本书的另一特点则是内容涉及广泛,这与作者所读资料很杂有关。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书里谈古论今,有古代故事,也有当今趣闻,还有网络新潮,都被作者顺手拈来,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对于网络上一些流传的谬误,作者毫不留情,批判起来一针见血。

你想知道有的水池为什么一边进水,一边出水吗?
你想知道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与负数有什么联系吗?
你想知道两对父子三个人的问题有几组解吗?
你想知道小贩为什么要准备零钱吗?
你想知道没有诺贝尔数学奖的真相吗?
你想知道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励志公式有什么矛盾吗?
你想知道如何将数学与文学结合起来吗?
……

类似的很多有趣问题,本书都有解答。

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逻辑。逻辑学是个宽广、深奥的领域。我个人对逻辑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清晰高效的思考,逻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是一门学科,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专门学过这门学科。而事实上,我们在学习数学、语言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同时,已经接触到了。

逻辑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开窍提高思考力,整理清晰思路,作出理性判断,逻辑很关键。本书没有单纯地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会让大家感受到逻辑学的美妙,在案例中学会如何清晰思考,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具体地处理实际问题。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学中的数学。自称文学爱好者的人很多,而以“没天赋、不喜欢”为由放弃数学的人也不少,甚至一些名人谈起读书时数学很差,也毫无愧色。数学和文学就如此不相容?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的数学。很多人都认为数学很重要,但同样有很多人害怕数学,甚至质疑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既然这么多人都对数学的有用性提出质疑,就要去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人都是傻子么?事实上,这是因为大家将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更抽象的数学思维方式相混淆。数学知识可能用得少了,但数学思维方式时时影响着我们。

第三部分是网络中的数学。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

第四部分是数学杂谈。学习数学,分数很重要。因为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但只讲分数,就没有明天。市面上各种应试宝典已经足够多了。我想谈点与分数不太相关的有趣杂谈。

本书与《师从张景中》,书名都是由我的父亲彭美智先生题写。作为一名民间书法家,他这一辈子不知写了多少家先、对联、墓碑、牌匾。老了之后,他的书法能与儿子的书一并出版传播,我想他是很开心的。

我这十多年,几乎每天都在写作。哪怕是结了婚,有了小孩。每个周末,我靠在床上写作,东来宝宝叫我陪他玩。我总推脱说,爸爸很忙。他有时会掀我的被子,有时则会把我鞋子提起来,递到我手里。我自认为写作态度是认真的,对得起读者,却有点对不起家人,错过了宝宝成长的很多瞬间。我曾把宝宝的照片设计成一个分形图案,设置成我的QQ头像,放在电脑桌面,也放在本书的封面。



《数学人的逻辑》
作者:彭翕成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2

内容简介:本书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产物。全书分为文学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网络中的数学、数学杂谈四部分。内容涉及领域广泛,谈古论今,有古代故事,也有当今趣闻,还有网络新潮。这些案例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让大家感受到逻辑学的美妙,学会如何清晰思考,运用逻辑思维具体地处理实际问题。本书可供中小学师生、数学爱好者及数学教育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彭翕成,博士,数学科普作家。工作于华中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数学文化传播和数学教育技术的普及,发表文章200余篇,合著或独著10余部,主要有《数学哲学》《绕来绕去的向量法》《仁者无敌面积法》《动态几何教程》《数学教育技术》《课本上学不到的数学》《师从张景中》《向量、复数与质点》《不等式探秘》《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点几何解题》等。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luyuanhong 发表于 2021-3-22 19: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